top of page

揀飲擇食

揀飲擇食 - 鄒重璂醫生


一直以來,許多家長都在問關於小朋友揀飲擇食的問題。我每天都有小朋友病人,其中不少是行為問題,另外還有濕疹之類的皮膚病。很多時候我都會問媽媽:「你兒子揀飲擇食,你如何處理?。」媽媽通常會覺得很詫異:「你怎麼知道我的寶寶揀飲擇食呢?」我接著問:「那厲害嗎?」媽媽就回:「也不是很厲害。」我說:「不是啊,我是問你,我厲害嗎?」這樣的對話常常會讓媽媽們笑出來!


那其實為甚麼我會知道小朋友揀飲擇食呢?這篇文章你讀到最後就會明白。針對揀飲擇食這問題,我上YouTube和Google查了一下其他專家的意見,結果真的讓我笑死了。難怪揀飲擇食的問題這麼嚴重。這些「專家」都好像很認真,仿佛照著他們的建議,小朋友就會吃家長指定的食物,而不會揀飲擇食!我們姑且聽聽他們的高見吧。


有些專家認為父母須向小朋友解釋營養不良的壞處。可是,大部分需要我解決問題的小朋友,其實不是十幾歲,很多都是五六歲,甚至兩三歲的。跟這些小朋友說道理,只會浪費時間,因為人類的大腦前額葉,那就是負責邏輯推理和道德考慮的部分,差不多八九歲才開始成熟。在此之前跟他們講道理,注定徒勞無功。


其實就算是成年人,難道跟他們講講營養科學,他們就會改變飲食習慣嗎?難道告誡煙民吸煙的壞處,他們就會戒煙嗎?這種想法實在是既天真又荒謬。


另外一些專家認為,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固體食物,就改變它的質地,讓他們比較容易進食。比如把馬鈴薯改成薯泥。這個策略顯然行不通,揀飲揀食並非源自食物的物理狀態,而是因為小朋友「不喜歡」而已!天曉得他們為何不喜歡!再者,把固體食物磨爛變糊只會減少孩童嘴嚼食物,影響口腔的發育和牙齒健康。


還有專家建議給小朋友很多食物選擇,就讓他們揀到心滿意足為止!試問這樣怎麼會解決揀飲擇食的問題呢?這就是像說:多吸煙有助戒煙!小弟不才,真心無法理解。


還有別的專家提到要引發小朋友的好奇心,多講些有關食物的故事。孩子就算很好奇許多事情,但難以想象會因此而改變飲食行為。就算我知道稻米是怎麼來的,也不會因此想吃它。

有些專家建議讓小朋友參與烹飪,增加他們進食的機會。這個想法也很奇怪,為甚麼一起玩就會想吃那些東西呢?其實很多家庭主婦或廚師都會說:弄好一頓飯之後,自己經已沒有胃口了。


另一些人建議讓小朋友假裝吃,這聽起來真的很好笑。假裝吃就會變成真的吃嗎?如果是真,我反而會擔心小朋友玩烹飪遊戲時,會把玩具食物真的吞到肚子裡去!


還有一個方法是用十種以上的食物放在他面前讓他嘗試,這樣其實很浪費食物,因為十種裡面他只會選一種,浪費了九種。不僅如此,這也和剛才提到的,用揀食的方法來解決揀飲擇食的問題是一樣的。


至於建議讓小朋友在看平板的同時吃東西就更離譜!我看過一些影片,小朋友像皇帝一樣坐著,治療師在旁邊哀求他進食,餵他食物,但整個過程中小朋友根本沒有看著治療師,也不看食著物,只專注於他的平板,這樣的方式,是誰都知道不能解決問題吧!


有些專家還會說,如果小朋友不吃某種食物,就要嘗試給他十次以上,才能證明他不願意吃。如果家長能夠讓孩兒吃十次以上他不愛吃的食物,那根本就不會有揀飲擇食的問題了,對嗎?

其實,揀飲擇食只有兩個元素:第一,小朋友不聽話;第二,小朋友不夠肚餓。不聽話就是你叫他做的他不做,你叫他吃的他不吃。這是一個管教問題,而管教問題是一個大題目,將來陸續有文章和大家分享。


如果管教問題牽涉到四大長老,以及你的工人姐姐,那就更麻煩了!這點也不用多講吧!所以,我們父母一定要自己掌握怎樣去管教小朋友。管教不外乎就是要獎罰分明。做得對就讚,做得不對就彈。今天不會在這裡詳細說,但你先明白這一點。


今時今日,絕大部份家長有一種情懷,就是不許兒女有肚子餓的感覺,以至不斷給孩子食個不停!若然小朋友根本不夠肚餓,正餐那麼豐富的食物又怎能吃得下呢?然後,如果在吃正餐他揀飲擇食不吃,家長轉個頭就給他零食(通常是孩子至愛的垃圾食物),久而久之,揀飲擇食就成了一種獎勵:我現在少吃正餐,晚一點有零食,零食更好吃,那為甚麼要吃正餐呢?


所以,如果你明白這兩點,就不用再去胡思亂想了。揀飲擇食這問題的根本在於管教。不要再以為小朋友天生就會揀飲擇食,更不要相信坊間那些所謂專家的古靈精怪方法。那些方法輕則沒有改變問題,重則更加會把問題惡化。


最後,給各位家長一個經常靈驗的貼士。如果你自問烹飪技術不是太差,那就是說,煮出來的食物不會太難吃,但孩子卻不喜歡,你以後煮食時就多加些鹽吧。原來許多小朋友不愛吃某一碟餸,只是因為不夠鹹!讓我告訴你,不知有多少媽媽和外傭,只憑這一招,就大大改善了在正餐時挑食的問題!雖然世事無絕對,但這招的成功率是遠超一半的,大家不妨試一試。



HKCCI-香港文創薈-揀飲擇食-壞習慣-小朋友-鹽
鄒重璂醫生

成為HKCCI專欄作家-投稿刊登文章-HKCCI推廣廣告-香港文創薈-HKCCI.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