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南洋的華語,華語的南洋?

王崢

新加坡的華語華人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其中包括電影,電視劇,文學,社媒,廣告,播客等等似乎已經接近甚至已淪為某大國語言文化「新殖民地」。作為逃離者,我無法明白那一套連自己歷史傳統都斷聯的語言模式和權力架構到底有什麼值得學習借鑒之處?粗鄙的政治商業文化—將漢語淪為「政治宣傳」或是「商業符號」,作協美協書協(一個作家還得是一個官員嗎?),加上旅居泰國的作家野夫所說的「窯洞漢語」,難道這些都美好得讓海外華人難以抗拒?難道南洋華人華語文化本身不值得以相對獨立的角色繼續保持其特色和傳統嗎?難道新加坡的華語華人華文文化就缺少獨特魅力?恰恰相反,我還記得「太陽照常升起」中扮演南洋歸國華僑的黃秋生所唱的「美麗的梭羅河」中的憂傷節奏;也記得「告別南洋」中田漢的複雜情緒—「再會吧南洋;你海波綠白雲長;你是我們第二的故鄉」。南洋傳統華語文化充滿了浪漫情調,和多元的可能性;遠非今日的尷尬境地。

 

無論如何,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應該是平等的,就算有所傾向,那也應該是個體的自由自願選擇,一個人寫簡體應該被尊重,寫繁體同樣該被尊重;說英文者和說中文者,甚至淡米爾語和馬來語者,在新加坡也應該獲得同等的尊重;而雖然語言傳播這種東西總體來看是中立的,是工具性的,但這卻不意味著語言學習和使用就完全不帶有意識形態的影響。因為我們會很不經思考地將「美式英語」等同於所謂的「主流英語」,而將「中國大陸漢語」等同於所謂的「主流漢語」。這不是「文化選擇」,實際上是缺乏自由意志的「政治選擇」;而這種「政治選擇」又必然導向「經濟選擇」,讓意識「主流」偷換成為所謂的市場「主流」,並釋放某種市場選擇的壓力—真的嗎,「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

 

而因為世界上有十四億人都用這樣的中文,這不代表這就是主流,這是一種假性的因果邏輯—原因很簡單:1. 這些人缺乏選擇,我們的語言從來就是政治性的,我們難道可以在工作社交學習中自由選擇用什麼方言或者簡體繁體(如非裔英語等)嗎並不付出相對巨大的後果?2. 這種虛假的代表性好像讓「主流」中文看起來就等同於沈默的大多數全部使用的同質化的語言,但是那些地區差異,代際差異,網絡語言,民族差異完全被抹殺和代表。3. 什麼是「主流漢語」?是這種「漢語」作為工具的傳播影響力,是其政治基礎,還是其作為語言本身的藝術之美?在這些都有待商榷和討論之前,「主流」語言便是偽命題。

 

所以,如果真的深愛華語,我們能做的只有兩件事:不要停止使用它,讓它成長,讓它碰撞,並讓它像一個有尊嚴但也有趣的人一樣生活,一樣反抗,一樣交朋友,一樣充滿了歷史,亦充滿獨立性。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擺脫語言和國族的強行現代主義綑綁,並反思語言基底中的政治意涵,這是北島所說的「恢復漢語尊嚴」最重要的一步。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類似英語文化的發展,華語早應該走出「某國的漢語」,「漢族的漢語」這些歷史圈套,而成為「世界的漢語」,「漢語的世界」,這也許是陳寅恪先生最早的願景;而新加坡本可以為這種發展貢獻獨特的力量,而不只成為大國文化的附庸。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世界漢語/英語」並非是說完全拒絕所謂「主流漢語/英語」的影響,而在在自我認同和反思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養料。到底是「華語的南洋」,還是「南洋的華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多在乎語言,語言就有多在乎我們。


香港文創薈-HKCCI-南洋的華語-華語的南洋

成為HKCCI專欄作家-投稿刊登文章-HKCCI推廣廣告-香港文創薈-HKCCI.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