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政策最要命是“徵費”----大家對環保的理解的誤差可以成政治議題!
大家這幾個月不為錢奔波,即使生意好不好,士農工商為走塑和垃圾袋籌謀,但大家可否理解不只是環保政策,更是政治問題!
孫中山先生斷言政治是眾人之事,但剛才現今世界,就是沒有普世價值,也有核心精神,美國精神之外,也有中國夢,香港故事。
走塑政策較易實行,因操作較簡易,但垃圾徵費不只是難,而是苦,因執行不只是政府部門,而是市民甚或全體在香港活動的人。
垃圾徵費除了繁複,還涉及費用,這點在當年台北韓國一定也有相當阻力,在香港更難是香港人居住環境更差,而沒有相當社區脈絡,而台北和日本市民已養成固定收集時間表,香港較難更涉及自身貧窮和生活習慣,堅持實行後或許有阻力(但亦可正視當中貧窮和社會問題)。
既然香港政府常說香港故事,不禁一問,垃圾政策一定建基於罰則,而不是立於獎勵和自覺上,例如配合夜繽紛,讓更多個體把不要的東西升級,upcycing,成為個體戶,別忘了內地80年代經濟和年青失業正靠個體戶幫助。
而學校要推廣愛國教育,難道不可由陸港共同的環境觀帶起,十幾年前洋垃圾興起,學生和老師亦可由中國古藉(己所不慾,勿施於人,仁者愛山)和國家藤籠換鳥政策得到啟示。
更甚是,每個人都可成環保產業一部份或單位,自製更多生活產物或回轉,亦可由宗教找方法,佛教十方來十方去,基督教人有上帝形象和責任。說不定日本“多啦A夢”成鐵睜睜的香港故事!
想令小朋友明白環環相扣,亦是公民教育和知識教育重要部份,未必需要解決,人,環境和垃圾物資其實是相互關係,環保可令社會世界變得更好,但更重要是人角色(富人,勞動者)不同定位和功能是共存。
孫中山一句政治,是眾人的事,要配合鄧小平求同存異!
大家對環保有所落差可能源於教育生活,卻止於教育的推行,生活的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