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身教的力量

身教的力量 - 鄒重璂醫生


話說在印度獨立運動期間,聖雄甘地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常常巡遊演講,吸引許多民眾前來聆聽,並向他請教人生或政治上的道理。


有天,一位母親帶著孩子走了很遠的路來聽甘地演講。演講結束後,她輪候了很久,終於能帶著兒子見到甘地。她對甘地說:「甘地先生,我兒子很愛吃糖,但糖對身體不好。您能勸他不要吃糖嗎?我說了很多次他都不聽,但我相信他會聽您的話。」


甘地看著母子倆,對母親說:「請兩週後再帶孩子來。」母親雖然不解,但還是聽從了。


兩週後,母親再次帶孩子長途跋涉來見甘地。她耐心等待,終於到她提問時,她作出同一請求。這次甘地看著孩子說:「糖果不健康,你不應該吃,以後都不要吃糖了。」孩子點頭表示明白。


母親感謝甘地,但也困惑地問:「為甚麼兩週前您不對他說這些話,而要等到現在?」甘地回答:「因為兩週前我還在吃糖,我必須先戒掉糖,才有資格要求孩子不吃糖。」


這個故事真實與否無從得知,但其精神卻值得深思:我們教導孩子時,有沒有以身作則?


許多父母帶孩子來我的醫務所,尋求解決行為問題的方法,如脾氣暴躁、亂扔東西、打架等。這些家庭往往已經咨詢過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甚至兒童精神科專家,但問題仍未得以解決。觀察到他們在我醫務所時的溝通方式,我就明白了:如果父母倆不善人際溝通,而又脾氣暴躁,怎能期望孩子保持冷靜呢?


父母教育子女,就像老師教導學生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常提到幾個重點。首先是教導(Teach)。不幸的是,現今普普通通的教師連教導也未能掌握!至於好一點的老師應該不僅會教導,還能管理(Manage)學生。更優秀的老師則懂得領導(Lead),而最高級的老師,是能夠啟發(Inspire)學生的。


我經常問病人:「你知道猴子BB是怎麼學會剝香蕉的嗎?」


猴子不會說話,但猴BB通過觀察母猴剝香蕉的動作,看多了就會模仿得到。這是因為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系統 (Mirror neuron system)」,能夠像鏡子一樣反映他人的行為,尤其是當看到心愛或親密的人,我們會不自覺地學習他們的行為。這就解釋了為甚麼好友或情侶相處久了會用接近的語氣,說類似的話。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把孩子送到俄羅斯半年,他回來時一定會說點俄語,顯然因為他身處的環境全是說俄語的。這看似平常,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可能不懂說俄語。只要處於那個環境,從早到晚聽俄語,孩子無法不學會,這是一種強制性學習。


孩子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周圍的知識。作為孩子最親密、最重要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印記在孩子腦中,也就是說,孩子無法不記住,並必然逐漸學習。


我有個朋友的故事很能說明這點。他在英國留學,孩子在香港讀國際學校。有天他妻子說:「兒子的英文越來越差,你能教教他嗎?」朋友問:「你怎麼知道他英文差?」妻子回答:「因為我跟他說英文就能發現。」朋友指出:「這就是問題所在,你經常用不標準的英文跟他說話,他才學差了。」


這個真實故事再次告訴我們身教的重要性。如果自己不擅長,不如不教,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展示你希望孩子學習的生活和行為模式。


好些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孩子的父母,無論我怎麼解釋行為改變的必要性,包括生理治療、營養補充等,他們都難以理解。而對於已經十三、十四歲開始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教導更加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對父母說:「孩子已經進入了難以直接教導的時期,強迫教晦是沒用,甚至適得其反的。現在,你們要做的是繼續當一對好父母,疼愛照顧孩子。最重要是自己先能做到你們希望孩子會做到的事情。日復一日地示範,這可能是唯一能改變其行為的方法。而這樣,至少不會進一步破壞親子關係。如果孩子離家出走,你們就真的會失去了他!」


我是姨媽撫養我長大的,因為母親在我小時候就去世了。姨媽雖然沒受過多少學校教育,但她通過行動教導我們待人接物的禮儀。當我在醫院巡房時敲門(即使沒門也會敲櫃子),護士常感到奇怪:「鄒醫生,你在做什麼?」「我在敲門。」「這裡沒有門,而且你是醫生,是不需要敲門的。」我不理解為什麼醫生就不用敲門,但這是姨媽從小對我的身教,現在不敲門反而讓我感覺不自在。


今天,我已是兩個女兒的爸爸。她們都有些鼻敏感,轉天氣時常會流鼻水。而每當接到我遞上的紙巾時,她們都會立刻說「Thank you爸爸」。這看似小事,卻常讓身邊的朋友羨慕:「看,人家的女兒多有禮貌」或「兒子,你學學人家吧。」


我很慶幸能將這種禮貌的教養傳給了下一代。所以各位父母要記住,言傳不如身教。我們必須先做好自己,才有資格,有能力,和有效果地好好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也就是未來社會的棟梁。



HKCCI-香港文創薈-身教的力量-鄒重璂醫生-5R
鄒重璂醫生

成為HKCCI專欄作家-投稿刊登文章-HKCCI推廣廣告-香港文創薈-HKCCI.png
bottom of page